把“法治種子”播至每個角落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代表們將在第一時間返回工作崗位。
返崗後,代表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法治日報》記者採訪了3位代表,聆聽他們第一件事中有哪些“法治元素”。
“去工地”“去麥田”“去教室上課”……代表們立足自身崗位,以實際行動助推法治建設與民生需求融合,把“法治種子”播撒到每個角落。
爲工友上好安全課普法課
每天早上6點半,在單位地下車庫一角,給當天出工的農民工上“安全課”,並檢查每個人的安全帽、高空作業安全帶、安全馬甲穿戴情況。
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三箭勞務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組長陳雪萍每天清晨的工作場景。
“他們從農村出來打工,家裡老人孩子都盼着平平安安回去,我得對他們的安全負責。”陳雪萍說,“一開始他們也嫌我煩,但是時間久了就知道安全生產纔是生命線。上安全課,我不是空談,誰昨天貼瓷磚電線掛的位置不對,誰沒穿防滑鞋,我都得批評到人,做得好的也表揚到人。”
陳雪萍告訴記者,回去第一件事就是上工地,看看工友們過得好不好,向工友們傳達全國兩會精神,給工友們上安全課、普法課。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13年來,陳雪萍一直爲保護農民工的權益奔走呼籲,被很多人親切地稱爲“農民工代言人”。“我覺得老賬、舊賬仍是解決農民工欠薪的痛點。我建議政府加大清欠力度,推進農民工欠薪舊賬清零進度,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陳雪萍說。
“‘送法到工地’這項工作很重要,關係到每位農民工和他的家庭,不僅能提高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也能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營造良好法治環境。”陳雪萍說,“希望公安民警、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多到工地送法,爲農民工撐起‘權益保護傘’。”
培養懂法守法新型農民
“我回去第一件事是去麥地裡看看。3月初,小麥開始進入返青期,該澆水施肥了,過幾天天氣暖和了,還得除草。”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德東說。
這幾天,魏德東接到好幾位種糧大戶打來的電話,問他什麼時候回去,請他傳達會議精神。
魏德東認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還要懂法守法。“建議政法部門多給農民普法,要豐富普法的形式,讓法律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農民接受,瞭解與自己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魏德東說。
“作爲一名從事新型農業經營服務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我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帶領農民種好地、多打糧,努力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多貢獻。”魏德東說。
推進法治教育進課堂
“回去第一件事是先備課上課。11日閉幕,12日下午我就有課了,來北京之前給學生講完了第一單元,回去該講第二單元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華宇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師王曉菲笑着告訴記者。
王曉菲在教機械設計基礎課,她帶的本科智能製造工程大二班共有43名學生。
“回去以後的重要任務就是傳達全國兩會精神,我在思考怎麼講才能講透講深。從報到到參會、到接受採訪,我都要跟師生分享感受,共同學習進步。”王曉菲說。
王曉菲認爲,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知識,還要學規矩學法律。“爲了推進法治教育進課堂,我們邀請民警、檢察官、法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定期給師生上法治課。希望以後能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活動提升法治課效果,讓法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作爲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王曉菲提出強化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的建議。“要明確網絡遊戲企業主體責任,要求網絡遊戲企業建立完善的防沉迷系統,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註冊登錄。對未嚴格落實防沉迷要求的網絡遊戲企業,加大處罰力度,直至吊銷相關許可證。
“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定期對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進行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佈,接受社會監督。”王曉菲說。
□ 本報記者 李娜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