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春天裡的“緊迫感”(評論員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

爲新一年的征程開一個好頭、打一個好樣,爲實現新一年的目標奠定一個好基礎,正是春天裡抖擻精神、奮起作爲的動力所在、意義所在

春天一到,村子裡一天一個樣,搶抓時節、提高種糧技術成爲大家關注的話題。

今年91歲的奶奶,年輕時是十里八鄉聞名的農活能手。對於種田,她頗有心得和分享欲。什麼時候浸泡水稻種子、什麼時候覆膜、什麼時候移栽,她瞭如指掌,並用“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等農諺強調遵循農時的重要性。

在村裡承包了150多畝水田的種糧大戶表示,現在打田用上了旋耕機,插秧用上了插秧機,效率成倍地提升,但心裡仍有一股子緊迫感,想趁着好時節、好條件抓緊多幹些,爭取今年產量再上一個臺階。

言語間,不難聽出新老兩代農人對於“緊迫感”的理解。如果說老辦法、老智慧更強調對農業生產規律的認識和遵從,新農具和新科技的加持,則讓如今的農業生產多了幾分主動,也讓農民有了更強的動力和幹勁。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春天裡的緊迫感,既蘊藏於大地回暖、萬物復甦、草木生長的自然徵候之中,更體現在社會時間意義上的開啓新奮鬥、創造新成果裡。爲新一年的征程開一個好頭、打一個好樣,爲實現新一年的目標奠定一個好基礎,正是春天裡抖擻精神、奮起作爲的動力所在、意義所在。

春天裡的緊迫感,彰顯於熱火朝天的項目施工現場。廣西象州縣水晶鄉水晶村的田壟阡陌間,泵車長臂高懸,振搗機“賣力”震動,鋼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各司其職,不遠處“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橫幅格外醒目。幹事創業有質量,經濟發展就有增量。

春天裡的緊迫感,在各省的“新春第一會”裡有跡可循。江蘇提出更大力度推進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更大力度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安徽強調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各地都在努力跑出加速度。

春天裡的緊迫感,體現爲每個奮鬥者心中鉚足的那股子勁。作爲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中微子探測項目,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目前正在進行液體灌注。爲早日建成運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科研人員爭分奪秒趕進度。幹字當頭、不負春光,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爲發展實績,這正是春天裡的另一種“融融暖意”。

奮鬥分秒必爭,前提是定位準、思路清、方向明。各地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各展所長。北京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出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目標;浙江努力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力爭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把緊迫感寓於方向感中,既重方略也重行動,各項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經濟發展才能平穩有序、充滿活力。

春天裡的緊迫感,體現在只爭朝夕抓落實的行動中,也蘊藏在久久爲功敢擔當的韌勁裡。前不久,雄安新區舉行今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動員活動,70個集中開工項目掀起新一輪建設熱潮。下好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的慢功夫,雄安新區建設發展迅速邁上了快車道。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到促進共同富裕,從深化改革到改善民生,都不能心浮氣躁,更不能等靠要,而應穩步有序推進,確保積小勝爲大成。

剛剛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相關重點工作。向着新目標奮楫再出發,迎着盎然春光勇毅前行,每個人都能在最新最美的圖畫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鄒 翔)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12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