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升6度或驟降14度 中風率增2倍
氣溫驟升、驟降,均將提高腦中風危機。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腦中風發生率與氣溫劇烈變化息息相關,當二日內氣溫驟升超過六度C、驟降超過十四度C,中風風險將提高逾二倍。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溫室效應異常加劇,造成全球暖化效應,在快速變冷、變熱的過程中,人類健康面臨極大挑戰。爲了瞭解溫度劇烈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研究團隊分析二○○一年至二○二○年全民健保資料庫一一○萬中風急診個案,利用病例交叉研究法找出關鍵因素。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指出,從一九九○年到二○一九年全球中風發生率、死亡人數、失能比率大幅增加,主因是「氣候變化增減」。不過,傳統以日溫差作爲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熱浪等氣候現象,更難以瞭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這項研究則以兩日內氣溫變化作爲分析基礎,另考量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爲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結果證實,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六度C時,缺血性中風危機提高超過二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十六度C,則達到另一個風險高峰。當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十四度C時,出血性中風機率同樣提高二倍。
此外,超過三十五度C的極端高溫,以及低於十六度C的極端低溫,也分別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有關。這項研究結果已於日前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天氣忽冷忽熱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確實是一大負擔。」吳威德解釋,身處高溫環境,身體因脫水而導致血液濃稠,形成粥狀斑塊,易引發缺血性中風。低溫時,冷空氣影響交感神經,以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誘發出血性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