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之省”四川:守護碧水清流 加速綠色轉型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爲“千河之省”的四川,正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努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四川力量。

仲春時節,氣溫回暖,萬物復甦。在成都天府大道南延線東側,被譽爲“城市綠心”的興隆湖畔遊人如織,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窪地。2013年11月,興隆湖開工建設,但受上游面源污染影響,湖區一度面臨水量和水質波動大、內源污染嚴重、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2020年8月,天府新區啓動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通過控源截污、引清入湖、生態修復、城市韌性等多維度、全方位的系統性治理,興隆湖煥然一新。

如今的興隆湖,已成爲集觀光、休閒、防洪、灌溉、生態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湖區,成爲成都市的重要生態地標。2024年12月,生態環境部公佈新一批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興隆湖成功入選,這也是成都首次獲此殊榮。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譽,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黃河上游的重要補給區。興隆湖的蝶變,是四川在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凝聚全社會合力保護溼地、加快綠色轉型的生動縮影。興隆湖的綠色建設不僅構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還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隨着大量高精尖企業和人才的涌入,興隆湖已成爲產業與休閒完美結合的典範。

數據顯示,2024年,四川全省203個國考斷面、142個省考斷面、285個水功能區水質連續兩年全面達到優良標準,長江、黃河干流連續八年水質保持在Ⅱ類,曾經的“硬骨頭”——沱江流域連續三年實現全面穩定達標。

綠色發展已成爲全社會的共識,人民羣衆對生態環境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生態環境部門既要堅決守住底線,又要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

如何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並進?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鍾承林表示,四川省通過三個方面的工作,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服務好項目規劃和建設;持續優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規範涉企執法;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推進投融資模式創新。

以優化營商環境爲例,年初,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圍繞環評審批、分區管控、總量指標、環保科技、項目資金、柔性執法、績效評級等方面,出臺了12條硬舉措,助推高質量發展。

如何讓執法既有力度、也有溫度?據悉,四川大力推行包容審慎執法、柔性執法,去年底探索制定出臺了“不予、免予、從輕、減輕、從重處罰”五清單,對企業違法行爲輕微、危害後果輕微、初次違法及時改正等情形,實行“小過”輕罰甚至不罰。最大限度給予企業糾錯空間,依法引導企業自覺守法。

在四川自貢,當地通過實施“首違不罰”促使企業更加守法,已辦理“首違不罰”案件29件、輕微免罰案件26件,共減免處罰金額804萬元。相關做法入選《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第十二批)》彙編,在全省推廣。

“對於已簽署承諾書的當事人,還要參加環保公益宣講、環保志願者服務活動,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自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紅軍說。

記者瞭解到,爲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今年3月,四川又出臺了“規範涉企檢查”12條措施,強化檢查活動統籌、政策幫扶指導,進一步規範非現場監管、日常檢查、專項行動等全省涉企執法檢查工作,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實實在在爲企業發展減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