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科技公司採購總監受賄800多萬被查,揭秘背後的較量

去年3月,總部設在浦東張江的某科技公司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指證該公司採購總監吳某和兩家原料供應商之間,存在較爲嚴重的商業賄賂問題,可能涉及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犯罪。

要不要向公安機關報警,企業存有顧慮:內部掌握的證據有限,能否達到刑事立案標準?警方介入後,會否影響公司正常運行?

類似的困惑和顧慮,在涉企經濟犯罪案件中並不少見。去年4月,上海公安經偵部門會同市工商聯在全市設立“藍鯨”護企工作站,爲企業提供法律諮詢、報案指引和涉企風險預警等服務,進一步完善保障企業權益的法治屏障。

諮詢了“藍鯨”護企工作站,公司決定向公安經偵部門報警。“警方用一個月時間,進行了充分的前期審查,然後作出立案決定。”該公司法務人員楊勇(化名)說,案件破獲後,效果立竿見影:企業的核心原材料採購成本降低超一成。

確保有案必立、依法立案

時間回到一年多前,收到舉報信後,該公司秘密開展了審計和調查。結果顯示,原料採購價要比同期市場價高出一成多,採購過程還多出了“代理商”這一冗餘環節。但困難的是,從公司層面掌握的內外部材料,都無法證實吳某與供應商之間存在異常資金往來。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爲,隱蔽性強、資金往來情況複雜,僅憑企業力量,很難掌握直接證據。而對於企業來說,這是一樁“家醜”,性質上又屬於民事和刑事交叉領域,可以採取多種處理方式。也因此,是否報警處理,作爲公司法務人員的楊勇搖擺不定。

走進浦東公安“藍鯨”護企工作站,楊勇的顧慮被打消,“工作站民警建議我們報警,證據的事情可以放心交由警方調查”。

相比普通刑事案件,經濟犯罪案件的警情更加複雜,對案件的定性需格外謹慎。“既要避免警方插手經濟糾紛,又要確保有案必立、依法立案。”長期從事防範和打擊各類經濟犯罪,浦東公安經偵支隊三大隊探長季堯深有體會。

接到報警後,浦東公安經偵民警從源頭開始調查,圍繞性質認定、證據收集等方面開展審覈把關。“各類經濟犯罪活動,資金流動是核心要件。”根據企業提供的材料,專案組從吳某和兩家供應商間的資金往來入手調查,試圖找到突破口。

初步調查顯示,吳某本人名下的賬戶沒有異常資金往來。隨着調查範圍擴大,警方發現,吳某的岳母有多筆存在一定規律的資金入賬,來自吳某岳母的一個朋友。

超出實際收入的消費習慣、大量財物來歷不明……隨着調查情況逐漸明晰,浦東公安經偵支隊決定對該案依法立案,並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辦理。

“我們很快就得到了上海警方的決定立案答覆,速度是超出預期的。”拿到立案決定書,給了楊勇很大信心,“警方應該掌握了相當證據,肯定能幫我們挖出蛀蟲。”

立案之後,經偵部門隨即成立專案組,再次梳理案情材料。根據研判,轉入吳某岳母賬戶的資金,跟企業的採購訂單存在強關聯:一是入賬資金數額多爲採購訂單金額的一成,二是入賬時間基本都在公司支付採購款的一週。

繼續深挖,專案組最終證實:給吳某岳母朋友匯款的人,跟該企業的供應商公司存在勞動關係。

避免執法瑕疵、堵塞風險漏洞

“吳某的受賄資金高達數百萬元,除了他,還有沒有同夥?會不會是窩案?”季堯解釋說,經濟犯罪案件立案後,必須緊盯辦案關鍵環節,圍繞法律適用、證據規格、辦案期限等方面嚴格把關,既要避免執法瑕疵,更要堵塞風險漏洞。

經過進一步偵查,民警果然發現了曾與吳某共事、已從該公司離職的劉某,同樣有作案嫌疑。

掌握充分證據後,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上海公安民警同步在上海、江蘇和廣東三地,對吳某、劉某和兩家涉事供應商負責人開展抓捕。

到案後,面對民警詢問,吳某矢口否認收受供應商賄賂一事,還強調自己對公司發展作出很大貢獻。這完全在季堯和同事的意料之中,“許多經濟類犯罪的嫌疑人屬於高知人羣,具有一定反偵查意識,加之作案手法隱蔽,通常都會負隅頑抗”。

講法理、述情理,再到關鍵證據的展陳,4個小時的審訊交鋒中,季堯時刻關注吳某的變化。“從一開始的堅定,到後面慢慢顯露緊張,然後雙腿不住發抖,他的心理防線出現動搖,最終在證據面前敗下陣來,交代了收受供應商賄賂的犯罪事實。”

警方調查證實,犯罪嫌疑人吳某、劉某在擔任該企業採購總監、高級採購工程師期間,利用可指定配件供應商及下發訂單的職務便利,多次收受位於廣東的某供應商負責人董某、劉某濤賄賂款800餘萬元,多次收受位於江蘇的某供應商負責人殷某賄賂款100餘萬元。

作爲對供應商的回報,吳某和劉某以高於市場價6%至12%不等的比例,向兩家供應商累計下訂單640餘筆,總金額逾1.9億元。

同時,在明知供應商提供的部分配件性能檢測結果顯示未達到公司採購標準的情況下,兩人爲牟取不法利益,仍採取默許、放任等方式,縱容不合格產品流入公司採購範疇,給公司的生產經營造成極大損失。

爲躲避偵查,吳某、劉某還與供應商董某、劉某濤、殷某等人商定,將賄賂款通過多名中間人層層轉賬至自己親友賬戶。

去年9月,浦東警方以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將上述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目前本案已進入法院審判階段。

幫助企業築牢“內防外控”雙保險

“這麼多年了,公司的採購流程和審計一直存在漏洞。”直到案件偵破,該企業負責人才醒悟過來。

案件的成功偵破,不僅幫助企業清除了內部“蛀蟲”,整頓了企業內部環境,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核心原材料的採購成本直接下降超過10%。

如何提高企業關鍵崗位管理者和內部員工的法治意識和防範風險意識,是讓很多企業負責人頭疼的難題。

“偵破案件,爲企業挽回鉅額經濟損失僅僅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而助力企業堵住漏洞,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升外部風險防控能力纔是我們更重要的目標。”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情指中心副主任王磊說。

案件辦結,並不代表警方工作的結束。通過對案卷智能化管理和定期梳理,經偵部門從中發現企業管理漏洞及行業性風險,以風險提示書等形式發送預警提示,並上門指導企業強化源頭治理,提升自身防範能力,降低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隱患。

案件辦結不到一個月,季堯便來到上述涉案企業進行案後回訪,送法上門。他和“藍鯨”護企工作站民警通過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爲企業帶來了一場有針對性的普法講座,幫助企業築牢內防外控雙保險。

回顧整起案件的辦理過程,楊勇對上海公安民警的“分寸感”印象深刻。“在抓捕吳某那天,民警特意讓我約了一個最靠近前臺的會議室,並以會議的名義把吳某叫進來,然後才把人帶走。”事後,民警告訴他,這樣做是爲了最大程度降低抓捕行爲對公司正常運行的影響,還能防止打草驚蛇。

上海公安經偵部門依託“藍鯨”護企工作,嚴厲打擊侵害企業權益違法犯罪,助力企業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一年以來,全市公安經偵部門累計破獲職務侵佔、挪用資金、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受賄、合同詐騙、損害商業信譽等涉企經濟犯罪案件2160餘起,幫助百餘家企業挽回經濟損失6.3億餘元,爲在滬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來源 | 解放日報

作者 | 鄔林樺 崔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