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空鐵一體化龍頭樞紐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長沙晚報3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範宏歡)鋪開奔向2035的新藍圖,長沙被賦予怎樣的歷史使命?《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覆,在《規劃》的指引下,長沙緊緊圍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充分保障承載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間需求,引導優質空間資源向創新產業、重點片區、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集聚,努力在新發展格局中彰顯新作爲和新擔當。

厚植產業沃土,挺起製造脊樑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製造業也是長沙的城市名片、城市脊樑。《規劃》圍繞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優先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湘江東岸,先進製造業走廊蓬勃興起,工業引擎轟鳴作響;湘江西岸,科創走廊活力迸發,創新要素加速集聚。二者相輔相成,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袤空間,一幅 “一江兩岸、比翼齊飛” 的產業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產業園區建設上,《規劃》突出以6個國家級園區、5個省級園區爲重點,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佈局產業用地中予以優先保障,切實爲發展實體經濟提供最充沛的產業空間,助力長沙在先進製造業領域持續發力,向着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穩步邁進。

聚焦科技前沿,打造科創高地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加快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創新長沙闊步向前。

《規劃》堅持把最好的空間、最好的風景留給科技創新,以“一城一區三基地”爲核心,支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在長科研院所、創新平臺、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向科創功能片區加速集聚。尤其是在長沙、湘潭湘江西岸的兩市接合部,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53.7平方公里的湘江科學城(長沙95.5平方公里、湘潭58.2平方公里),高水平規劃設計以“科學城三館”、湖南大學科創港等爲代表的標誌性設施和項目。未來,這裡將成爲具有強大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的科技創新集聚區,助力長沙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一騎絕塵。

拓展開放格局,提升城市能級

開放是長沙的城市氣質。近年來,長沙按下開放“加速鍵”,高質量打造國際朋友圈,高水平建設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步履鏗鏘。

《規劃》提出,將圍繞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不斷提升對外開放能級。堅持以交通大提質推動市域大開放,將黃花國際機場打造爲世界級空鐵一體化龍頭樞紐機場,構建鏈接全國的“一環十射”“超米字型”高速鐵路格局,超前謀劃超高鐵通道;謀劃“霞凝+銅官港區”“虞公+銅官港區”雙主港區航運格局,“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雙向入海”夢想即將照進現實。

與此同時,通過不斷推進湖南湘江新區深化改革開放,精心打造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形成對外開放重要平臺。以此爲支撐,進一步當好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的聯結紐帶,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在長沙更加高效流動融通,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貢獻長沙力量。

《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系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