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關心|AI播報能取代真人嗎?

春節期間,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的《杭州新聞聯播》節目,創新使用AI數字人進行新聞播報,且做到了0失誤率,這一現象引發社會關注。

AI浪潮之下,有網友對人工智能服務新聞工作點贊,也有人在留言區發出“播音專業學生碎了”、“有了數字主播,真人主持人過完年後還有班上嗎”等感慨,且有播音專業學生因感到壓力而更換了考研方向。

AI主持人的優勢明顯:不知疲倦,播報在發音方面可以做到零失誤。這樣的技術優勢,讓尚未走出校門的播音專業學生感到就業壓力,實屬正常。承認AI主持人在新聞播報方面的技術優勢,並不意味着新聞主持人職業已然“無用”,甚至到了需要懷疑播音專業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地步。

回溯最近幾十年中國新聞事業中主持人角色的變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人迴歸”。主播、主持人以及新聞記者和AI播報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謂表情豐富、語音抑揚頓挫,而是能體現新聞應有的在場性、親歷性和情感共通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的碰撞纔是我們所期待的。

AI時代,數字主播和真人主持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替代關係。從業者完全可以基於不同情境,讓新技術爲我所用,將有限的精力從基礎性、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多專業性、創造性活動中。

不可否認的是,AI大模型作爲一種效率工具,仍然將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加速人才市場的新舊淘汰。如何進一步在教育體系、人才培養、發展中全面重視與提升人才的創造性,纔是AI對人類生產關係提出的新課題。

從ChatGPT到DeepSeek,無論是哪一個都影響着時代發展,但始終無法超越人類。

不可否認,人類的創造力正在被AI技術重重包圍,步步逼近,我們既不可能退回過去的田園時光,也不可能對時代的浪潮無動於衷。積極擁抱新技術,也要持續開發自己的新技能。必須認識到,人類創造力的根源仍然是對他人痛苦與喜悅的感知,是去理解和愛他人的衝動。這是真實人類應該葆有的恆久“競爭力”。

就像最近熱映的電影《哪吒2》裡,人類配音演員的精彩表演是很難由AI完成的,即使後者可以在細節上模仿到極致,但是哪吒那一聲聲怒吼裡傳遞的感情,只有人類才能表達,只有人類才能聽懂。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