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的精神遺產 反思臺灣的民主現狀

今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週年,民進黨和年輕世代應該是無感。但是如果沒有孫中山,沒有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就沒有今天自由、民主的臺灣。

孫中山的民主知識和素養,完勝當前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在中國千年君主專制思維中成長的他,打天下卻不戀棧天下,因爲他棄醫從政,真正關心的是中國人民能否過一個更好的生活。清廷追殺、流亡海外時,他在大英博物館閱讀了不少民主、自由的書籍;他體悟到,君主制的君主英明時,人民安居樂業;君主昏庸則民不聊生,人民只能被動等待明君的出現,而民主則是人民可以靠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未來。

「民主」的字面意義很吸引人,實踐上卻可能像洪水猛獸。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被判處死刑。一個被後代推崇備至的哲學家,犯了什麼罪?他一生都在公共場所與人討論正義、勇敢等道德議題。邏輯清晰、言詞犀利的人也許令人討厭,但是令人討厭是一種罪嗎?即使是罪,應該是死罪嗎?

一個品德高尚、爲真理殉道的聖者,在民主多數決下竟然成了一名十惡不赦的罪犯。柏拉圖參與了蘇格拉底的街頭論述、見證了他的死亡,所以在他的對話錄《理想國》中描述五種政治體制,最差的是獨裁,典型的特徵是暴君;次差的是民主,特徵是暴民。

柏拉圖以降,西方政治思潮對「民主」基本上是不信任的;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爲,民主只適用於神的國度,因爲每一位神都有品德和智慧,而人則充滿了私慾、偏見、缺乏明智的判斷力,因此民主多數決的結果,對多數本身也不一定是好的。英國自由主義大師約翰彌勒在《論自由》中,一開始就擔心民主會變成多數獨裁或多數暴力,侵犯少數個人的自由。

事實上當代的民主是自由主義結合了民主,主要精神是用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限制民主適用的範圍。實際的做法就是監督制衡的制度設計:分權、兩院制、司法覆核、任期制,都是爲了避免民主多數變成多數獨裁。

孫中山在規畫中國未來的民主藍圖時,充分理解自由主義民主的精神;他把政府權分五權,防止權力的腐化。我國當前的政治體制完全符合自由主義民主的設計,精神上卻離理想尚遠;癥結不在於制度,而是「人」。以目前的法律,總統有權提名大法官、考監委員,但如果民主的健康發展高於黨派利益,總統在提名時不應基於一黨之私,盤算如何讓司法、考試、監察三權爲己所用,漠視權力分立的民主精神。

蔡英文總統時期,民進黨全面執政,我們的五權實質上等於一權;但至少還維持形式的民主,因爲不論大法官、考監兩院委員人事,都須經過立法院同意。賴清德總統執政朝小野大,因立法院不能讓他爲所欲爲,他遂連形式民主也不顧了,直接訴諸民粹(號召青鳥街頭抗爭)、讓大法官卷入政爭。

當年孫中山先生置個人死生於度外,民胞物與、天下爲公的精神,在臺灣政治領域幾乎蕩然無存。律師當然可以賺錢,但爲了金錢而放棄追求公理正義價值,就是失格;同樣的,政治人物當然可以追逐權力,但是爲了權力而犧牲人民利益和社會未來希望,也是失格。失格的政治人物使公門不再是積德修行的場所,而是向下沉淪的捷徑。

孫中山先生留下來最重要的精神遺產:政治家的典範、風骨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