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森林 過得好嗎?AI「大樹據」翻轉林地永續新想像
可澍科技執行長林迪詒表示,將森林資訊數據化,能提供給企業與公部門更有效率的林地管理方案。(攝影/Carter)
【◎文/Winnie ◎攝影/Carter】
在數位時代,大數據已成爲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日前於「高雄智慧城市展」亮相的可澍科技,推出創新產品「Inforest 森林數據託管平臺」,應用AI技術於高雄公有林地,即時追蹤森林變化,並積極佈局前進國際市場。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臺灣都是綠色居多,有高達61%是森林,可供人工經營與有效管理的土地(即:人工林)佔其中的20%。」可澍科技執行長林迪詒說:「這讓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這20%的人工林,實際生長狀況究竟如何?」爲解開這疑惑,他率領具資訊工程背景的遙測團隊,運用AI影像,數據化森林資訊,而這也是平臺建置的起點。
「Inforest 森林數據託管平臺」透過無人機和衛星影像,結合深度學習和影像處理技術,提供全面而精準的森林管理資訊。(攝影/Carter)
隨着全球邁向碳中和目標(注1),企業積極尋求創新解方,自然資產的智慧管理成爲關鍵。(攝影/Carter)
有「樹據」讓我們聽懂樹的聲音
森林不只是許多生物的家、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產,在強調ESG(注2)的當代,更是碳交易市場中重要的碳權來源。根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資料,截至2025年5月,高雄目前可管理的公有林地共計599筆,總面積約426公頃,但這些森林的生長情形如何,長期以來缺乏明確的數據基礎。爲提升林地管理效能,農業局於2025年攜手可澍科技,率全國之先,將智慧科技應用於公有林地之監測,掌握森林生長狀況、植被覆蓋率及變化趨勢等資訊,大幅提升林地管理精準度。
林迪詒進一步以美濃區爲例說明,該區綠覆率達97.2%,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即:碳匯年移除量)可達222公噸。他表示:「我們將自然資產數位化,也就是將森林資訊具體量化,發揮森林最大的環境價值。」
將「樹據」轉爲數據 以智慧科技守護高雄森林
除了將森林資訊數位化,團隊更進一步深入研究臺灣的森林經營模式與碳權制度。林迪詒說,長期以來,臺灣政策多半傾向「禁止砍伐」的立場,對森林採取保守、保護的態度,但這種保護模式正逐漸受到挑戰;另一方面,臺灣傢俱或建築物所需的木材幾乎都仰賴進口木材,自給率僅有1%,這不僅限制本地產業的發展,也增加了碳足跡。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與可澍科技合作,透過創新技術成功監測 426公頃森林,提升林地管理效率。(攝影/Carter)
「認養造林不是植樹節那天種樹就好。」林迪詒笑說,爲了與國際接軌,愈來愈多企業重視碳中和、ESG、生物多樣性相關認證,可澍科技目前也陸續與寮國、泰國、印度、新加坡等地合作洽談。以印度爲例,當地林業公司透過平臺提供的數據,不僅能評估樹種適地性,還能優化造林決策,進而有效降低投資風險與成本。
「Inforest森林數據託管平臺」致力於建立一套透明的監管機制,協助政府有效管理公有林地,也爲企業創造綠色投資環境。透過數據化支持,進一步放大ESG中的「E(Environmental)」環境影響力,讓永續行動能更具效率也更精準。未來農業局也將朝向建立ESG媒合機制促進公私協力,讓民間企業、社會團體與政府部門共同參與森林撫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工作。
【注1】碳中和:指企業通過減少排放、增加碳吸收(例如種樹造林)或購買碳權等方式,使其淨碳排放量降至零。
【注2】ESG: 分別代表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用以衡量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方面永續經營的表現標準。
可澍科技
官網:CoCoTree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