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的反思,從一卷中談何謂真正的愛國
文/周伯通
看了下今年的一卷和二卷,根據材料寫作文,我每個都瞅了一遍,其他類型的卷子上的作文題目比較簡單,隨便湊湊800字就能完成。我盯着一卷作文看了很久,可以說思索了很久,也沉默了很久,這個話題可以說是非常之宏大,甚至能貫穿上下五千年,至今都沒有很好的解決。不過學生們或許看不到這麼深,所有的審題都指向了“愛國主義”, 這個審題也是對的,並沒有瑕疵,但是同時出場的三個人物,讓我有了其他方面的反思。
出的材料是三個,第一個是老舍的《鼓書藝人》裡的一段話,“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裡直翻騰,開不了口。” 第二個是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一段話,“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第三個是穆旦的《讚美》裡的一段話,“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我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是寫的“愛國題材”,你只要圍繞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展開就可以了,能拿到箇中間分是沒有問題的。這三個人中,學生估計知道老舍和艾青,但並不知道穆旦,聽到這個名字,學生直撓頭。其實我也不知道,直到後續的很多媒體宣傳緊跟而來,開始賣《穆旦詩集》了,又是“豪門貴婿”的,又是“真正的歷史之子”的,引發了我的興趣。
這三人前半生各有各的精彩,但後半生殊途同歸,結論被定性爲,錯誤地被劃定了成分,當然了最後他們都被重新定性了。老舍是自己選擇了結束,艾青和老舍以及穆旦不同,那兩人出國留學過,而艾青沒有出過國,適應能力更強一點,雖然去了新疆和黑龍江勞動,但心理上落差要少很多,後來艾青任中國作協領導職務,也算是老來享福了,只是他的兒子讓人一言難盡,哪怕用現在最寬鬆的輿論環境來評價他的兒子,他都沒有任何正面價值可言,不過時代變了,雖然他聯手國外,幹了讓中國很多難堪的事情,不過也沒把他怎麼着,此人現在應該安安穩穩地在國外。
艾青之子說無自由,但是玩互聯網的人知道,那個年頭真的是自由的,自由到什麼程度,沒人敢說“愛國”兩個字,連香港明星劉嘉玲在京城城牆下拍了一張照片,都被所謂的自由派罵了幾天幾夜。他們在談論自由,卻不允許我農民工自由,那時候平臺是以“明星爲導向”的,保護他們的自由,卻對我等幾百個粉絲的號,隨意封禁,說到底,還是看不起底層人民罷了,你一個車間打工的也配對大V們指手畫腳的?
我想說的是,你們徹底否定那些年,我也是完全認可的,而且我這種底層人,還居然站在精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是放權給人民羣衆會造成哪些危害?我總結了下,比如運動上的失控、有事找不到責任人,社會秩序混亂,法治精神受損等等,這就是我等農民工的反省。
但是文化人呢,你們到底有沒有反省呢,從我玩互聯網的過程看,至少有十幾年是暢所欲言的,但是你們卻把“自由”玩壞了,玩到肆意造謠、虛構歷史、詆譭英雄、愛國有罪的地步。現在對稍微管的緊一些了,你們又開始叫喚了。自由是你們自己玩丟的,現在似乎又在暗戳戳地搞事情。
艾青因強調“創作自由、批評自由”,強烈反對藝術要有自己的獨立性而受到波及的,不過說他受到什麼苦也談不上,他本來就是農村出身的,無非就是再回到農村幹幾年活。這三人中,估計讓後人最爲痛惜的是老舍,艾青和穆旦是生老病死、自然死亡。而老舍不是,這裡面說來話長,他是一個複雜的人,最終促使他走上絕路,除了地位上的心理落差之外,和他家庭關係是分不開的,後來弄到他老婆兒子都不讓他回家了,這裡的家庭原因衆所周知,我們不能把他的離去,完全說成是“無知羣衆造成的”。
關於穆旦,我只能說他是好人,是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信一點西方的教義的,信的太真所以痛苦,白人信這個爲啥不痛苦,對於他們,宗教往往是道具罷了。對於宗教的信,要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們好多人只看到了第一重,所以反反覆覆的被西方人忽悠,他們利用人的善良,在很多國家幹了難以言說的事情,把一個社會搞亂了,爲什麼這麼輕易能成功,無非很多人只看到了第一重而已。
穆旦在長沙看到倭人的戰俘在街上無家可歸的時候,他也同情,說,“那種失去人的體面的樣子,你不由得可憐!”不是說他親日或親美啥的,他屬於那種流浪貓死了,他也要感懷寫一首詩,他討厭戰爭,他也不懂政治。他並不是可憐倭鬼,他延伸出的話題是“人類的罪惡”,他愛全世界的人。
當然了穆旦更是同情中國苦難的人的,比如一卷中《讚美》這詩,我多摘錄幾句如下:“走不盡的山巒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着乾燥的風;在低壓的暗雲下唱着單調的東流的水;在憂鬱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啊,在恥辱裡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穆旦和普通的詩人不同的是,24歲的穆旦的投筆從戎,參加了大名鼎鼎的中國遠征軍,以中校翻譯官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作戰。這一段經歷是非常光輝和閃亮的,不過詩人和文化心性濃厚的人,很難經得住挫折。他後來是對“人類失望了”,貧窮出苦難,貧窮出詩人,這種悲觀的思想後來被羣衆批評了,因此我爲啥說羣衆也要反省呢,這種人追求的是哲學上的探索,愛全世界的人,失望也是對整個人類失望,你非要和他談一些別的東西,其實沒有必要,他沒有危害,只不過喜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罷了!
老舍和艾青寫的底層人物作品非常多,影響力也大,學校的課本上也有。但是穆旦就要複雜很多,你必須通觀他所有的文章,才能得出他是一個心地柔軟的人,若是你斷章取義,只摘錄部分文字看,就會和當時的羣衆一樣,覺得他有問題了。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羣衆的反省,或是文化人的反省,其實只做到了淺嘗輒止。有時候羣衆玩砸了,有時候文化人玩砸了,能否不要在這個怪圈裡打轉呢,我的想法是,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允許辯論,和平年代,當然是要“文辯”而不是“武辯”。
從老舍、艾青、穆旦引出的話題,除了談愛國以外,我想引申出另外一點,要防止歷史的重演,就要反對各種造神,我看現在有人要給“穆旦”造神了,這並不好。我們要正確理性的回顧一段歷史。若是所有人都能夠和諧相處,真能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然後大家一起奔向小康之路,這纔是我們的真正的愛國!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