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農業新質生產力”着力點
不負春光,萬象“耕”新。
在呂梁市文水縣馬鈴薯種植基地,一臺裝載了導航系統的先進種植機在田間穿梭,播種、覆膜、砌壟等多道工序可以一次性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率;在長治市沁縣沁州黃產區,7個鄉鎮正在採用早春播谷的種植模式,這種提前模式解決了春夏季節播種時難逮苗、卡脖旱等問題,連續三年收益喜人;在忻州市忻府區忻口鎮辣椒育苗基地,31個辣椒育苗大棚告別了傳統播撒方式,採取繩編育苗等方式,辣椒苗的成活率和品質顯著提升。
從良機良法“齊上陣”,到良田良種“強聯手”,傳統農耕正被注入越來越多的智慧基因,繪就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農業春耕圖。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山西農業的出路在於“特”和“優”。必須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找準“農業新質生產力”着力點,大力推動農業向“新”提“質”。不久前,全省農業科技工作暨中部糧食一年兩作、兩年三作技術模式推進會召開,省農業農村廳錨定了我省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具體而言,就是要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抓好良種攻關、地力提升、農機裝備等6方面技術創新。同時,抓好重大技術集成推廣、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等舉措。今年,我省將“一年兩作、兩年三作”示範作爲糧食增產的重要抓手,在中部5市14縣示範6萬畝,正是技術集成推廣的“落地開花”。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我省紮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對穀子、黃花菜、西葫蘆等4個國家級和玉米、小麥、大豆等11個省級育種聯合攻關,部分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種業創新初有成效。繼續以育種聯合攻關爲重要突破口,力爭育出更多口感好、品質佳、營養豐、多抗廣適的“晉系”新品種,擴大“有機旱作·晉品”品牌,是山西種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萬物土裡生,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生長環境,是提升糧食單產的關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對我省來說,提升地力不僅要持續建設高標準農田,還要重點改造中低產田,重視糞污處理和秸稈還田、配套雨水集蓄設施、治理鹽鹼耕地、嚴格控制化學品使用,等等。只有地力得到科學有效的提升,糧食增產纔有信心。
農機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先行官”,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春耕時節,大型農機具在平坦的田野間來回穿梭,但丘陵山區的機械化使用卻明顯滯後於平原地區。我省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佔到80%,突出抓好適用於丘陵山區的現代化農機裝備,是當務之急。比如自走式玉米收穫機,低損高效、靈活性強,正是農民所迫切需要的。
春爲歲首,農爲行先。今年,我省要確保糧食產量達到297.1億斤。如何保證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根本出路在科技。找準“農業新質生產力”着力點,培育更多懂技術的“新農人”,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定能築牢守好“三晉糧倉”。 據《山西日報》
來源:呂梁日報